谈谈新时期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赵福楼
接到一个话题,谈谈新时期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试图从语文学科需求、时代发展期许、教学研究三个角度,做一些分析。
(一)“我”是语文人
语文老师,在教师团队中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即学科特点突出。若看到其他课程在相应学段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定值的时候,再看一个语文老师,他适应所教学段需要的知识积累则是一个高端要求,即越是渊博越好。此外,语文老师,每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他天生就是一个不安守现有模式教学的人。因为在师师相因的教学传承中,我们始终发觉没有一个人的学科进步和发展是依靠老师的教而获得的,这至少反映出现实语文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所以,我们自然会对于前人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带有普遍的质疑。再看别的学科,如数理化讲练的模型,有一定的成效,很多人接受了“我做一个能教会的老师”这种职业发展方向。
简而言之,语文老师的特殊在于:语文老师入职的起点知识素养与职业发展要求永远有一段距离,语文老师注定需要在教学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教和学生学的一种优势教学模型。这样来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不能懈怠,永远不自满的教与学的探索者。
下面就语文教师的学与教两个维度展开说说。
其一,关于语文老师的“学”
作为母语环境里的语文学习,它是人人掌握的一种交际工具,对于个人而言,它不是一种特长,即无法被人认定为专业特长。所谓专业特长,是我有别人没有,我会别人不会,我能做别人做不来的业务发展,这一定是稀缺的资源或能力。而语文所学则是在中国大众都会的,与生俱来的一种语言技能。作为语文老师很难向人证明我是母语学习人群里,具备特殊才能的人,因为我的独有知识占有和认识高度,才决定了我是一个权威和专家。在语文学习中要证明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或许你要走一条“专”的道路,在语文的某个领域内,实现学习的深入,到达别人不可到达的地方,由此成为某语文一个领域内的专家。大学里在中文系里还要分出专业,老师们都有自己的术业,这是走向专的结果。可是在中小学教师团队里,这个专其实是知识领域的窄化,与学校里的需要是不对应的,所以走向专的人未必是学校里亟需的教师。最近一些学校入职了一批研究生,他们在现实岗位上的表现与学校期待之间存在落差,有校长说:研究生不好用。这种落差的存在至少说明,老师的专业发展与中小学的教学需求之间不能对应。
中小学最需要的语文老师,可能需要走一条渊博的道路。俗话说,什么都知道,这为课堂对话——基于课文的主题,在生活、社会和人生的维度,都有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奠定了基础。在学校里面,一个教师与他的学生需要构建密切的联系。这跟大学不同,在很多大学,教授和学生缺少联系,他们上完课就走,教师的关注集中在专业上,所以师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专业对话。而在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有学科知识的交互对话,还需要针对课文里的其人其事进行评价,这无疑关联到了社会和人生的主题,所以人文话题也是语文老师必须了解的。此外,在课外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你要深刻认识孩子的思想和需要。这就是另外的知识储备了。
一个语文老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储备呢?大约是这么一些方面:(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1.广泛的知识文化基础;2.良好的人品;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可以作为考察是否为合格教师的标准)。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3.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2.先进的教育理念;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如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用到专业术语,有一点生硬。我做一个朴素的说明,语文教师的学科角色决定了他需要具备四个维度的知识和能力:其一,作为教师的基本修养,其中热爱是重要的素质;其二,作为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其中渊博是重要的条件;其三,作为老师要成为会教课的人而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其中驾驭课堂是重要的能力;其四,作为老师还担负育人职责而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受学生欢迎是重要的特征。
语文老师在大学读书时,学校给你储备的是一颗爱心和学科知识,然而进入职场里,我们亟需弥补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大家越来越发现,把大学课本里的东西在实践中转化为可用的,也需要时间和学习。例如大学里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那些东西装在头脑里都是一些条条框框,或者概念、术语,在教学环境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且认识多变和复杂,没有一条规律在实践应用中是百试不爽、一劳永逸的。现在倡导正面鼓励学生,可是一旦滥用表扬,缺乏批评,你就会发现学生对于廉价的表扬表现得越来越麻木和无动于衷。在实践中学习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仅就语文老师的学路历程我举几个老师的案例来说明,不同的老师需要选择不同的道路。
第一个案例,于漪老师为代表的走教学艺术化发展的道路。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于漪老师是一个会讲课的老师,在我们过去读师范的时候,所学习的课例是她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她的课堂情境里,我们都会感受到无边的美感。她的课堂是诗意的,具有感召性。我曾经听魏书生老师说,我们也佩服于漪老师,她是最会上课的老师。
与于漪齐肩,他们的时代,成长出一大批会上课的老师。如李吉林老师,小学还有靳家彦老师。对于,教师而言,她着力的课堂的变革,并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这是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的。所以,以教学技术革新为主攻方向,而追去教学的艺术化,这是教师学习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第二个案例,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走会教的道路。
有人回顾钱梦龙老师的成长历程,如下: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从小学到初二,钱梦龙都是出名的“差生”。他回忆:“我小时候笨得出奇,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记不清报告单上挂过多少‘红灯’,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竟创下了累计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
这个被老师们定论为“聪明面孔笨肚肠”的学生,在初二之后,学习成绩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
一位叫武钟英的国语老师用一本字典改变了钱梦龙的人生轨迹——一天放学以后,武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拿起一本《王钱梦龙云五小字典》,对他说:“老师们都说你笨,如果你能学会查字典,就能证明你不笨。”武老师交给他一项任务:每教新课之前,把课文中生字的音义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
这一鼓励一抄写,他成绩报告单上的评语在毕业时变成了“该生天资聪颖”。
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在他心底,有一杆标尺——当一个像武老师那样的对学生倾注爱心的好老师。这一杆时时量出他差距的高高的标尺,成了当时对语文教学一窍不通、知识储备也远远不够的钱梦龙做一名好老师的原动力。
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当时我想得很简单、从武老师教会我查字典开始,是自学帮我学好了国文,这也肯定能帮我的学生学好语文。”于是,“怎样教会学生读书”成了钱梦龙语文教学的一个执著的“努力方向”。
一线语文老师普遍认同这样的事实:语文难教。钱梦龙在从教几十年后曾列举了三条难教的理由:一是最容易受批评;二是考试特烦琐,刁钻古怪的题目,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使师生都有防不胜防的恐惧感;三是教学目标最难把握。对此,他发出这样的沧桑之叹: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
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悲叹之中,而是积极寻求突破,喊出了“戴着镣铐也要跳好舞”的响亮口号。
这一舞,就是五十多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吕叔湘先生质疑语文教学劳而寡效。这引起广泛共鸣,一批觉悟的教师开始反思“当时教的合理性”。由此产生了一批有思想觉悟的老师,新的思想和模式不断产生,由此语文教学变革不在局限在追求艺术化道路,以为达到艺术境地的人永远是少数,所以这是窄化的道路。这一批教师人数众多,如钱梦龙、魏书生、赵大鹏、刘福增、宁鸿彬等等。这一批教师希望摆脱教的低效状态,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力,所以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虽然弱化了教师的教的艺术化表现,可是学生的活力和表现出的积极思维成果成为课堂亮点。
第三个案例,程翔老师为代表的走学者化道路。
程翔是1982年大连全国教学大赛的一等奖,赛会上云集了各省市一流的老师,在会上成立了全国青语会,程翔任会长。此后,他一度被作为全国青年语文教师的领袖人物。他原在山东泰安,任职在六中。后来到北京发展,初在清华附中,任副校长。现在任职北京101学校。他的课堂非常流畅而优美。本人做教师的起点学历是大专。那个时代,如他一样学历不高的老师很多。
在实践工作中,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学识修养的不足,因此后天加以弥补,依靠后天努力逐步成为有一定学术素养的知名教师。程翔老师的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播种爱心》(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语文人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课堂阅读教学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如程翔一样,很多青年教师都出版了学术专著。
其二,关于语文老师的“教”
语文老师的学与教,是不可分割的。其教的过程也是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要走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任走向教学成熟的阶段,即是可以站住讲台的过程。这个过程一个人要经历三到五年,过去我们以为所需时间要更长一些,大约八到十年。过去青年教师的成熟时间长,主要原因是他们受到的关注比较少,更多人需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求知而胜任工作。而现在教师的发展,主要指专业发展都到了广泛关注,给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更多。主客观的使劲儿吻合了,所以教师的成长周期也缩短了。可是至少需要三年,这个时间一般指的是初中或高中的一轮次教学。一个教师要经历学段的一轮次教学,熟悉这个过程中学生发展的规律,对于学段知识有了系统化了解,才能说他可以自由驾驭学科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从成熟教师发展而为骨干教师的阶段,骨干教师是可以发挥示范性和引领性的老师,其在学校或区域需要有一定影响力。而骨干教师之所以具备引领作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己的教学模型,即有可以传播的成熟经验;二是要懂得教学规律,这么做不那么做,你要说得出原因,这里的道道儿,就是教学理论和思想。前两个阶段走过了,一个教师应该在年龄上处于而立之后,三十多岁,风华正茂,有自己的教学活力,这个阶段的老师是最有创造力的。第三个阶段,是从骨干教师要发育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思想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老师,不局限在怎样上课这样的“术”的关注上,他们开始思考统御教学、影响教学的“道”在哪里?即,这个阶段的老师更多了理性认识,要从历史上历程、中外的比较、整体学科发展更方面思考,语文学科现实的困惑在哪里,怎样走出困境,等等。一般可以讲学的老师要在四十岁之后,这时在不断磨练之后,他的教学日趋成熟,练达,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有了自己的学术思考。
我们追踪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成熟上的历程,是要告诉各位有追求的老师,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而艰难的。
怎样走过来呢?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我们的目标是不是清晰的,即我们对于自己未来走到哪里去是不是有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做好了准备,不管付出多少,不管这个过程需要忍受多少孤独和寂寞,不管是不是被大众关注,而还能一如既往,坚守这个姿态。这是职业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我看老师,在查找他身上是不是有一股劲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好说,可是凡是执着于做一个好老师的人,他们都耐受得了在教育过程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韩军老师曾经说,我放弃校长不做,只是告诉别人,未来人们还知道的那一个韩军,一定是一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他心底里的那股劲儿吧。
第二,我们要善于观察别人的课堂和行为,思考别人的优势怎样转化在自己的教学中,向别人学习永远是最为便捷的道路。以人为师,这个状态也很重要。若自我高估,总觉得别人不如你,你就中断了发展的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取法于别人,从别人的课堂里获益,这样的人注定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而形成新高度的人。我听很多老师讲到自己的成长历程都要说道很多这样供自己学习的人。如上海徐振维老师,他是上海复旦附中的特级教师。他的学校有很好的条件,特级教师很多,徐老师说每人身上取法一处,我徐振维就获益多多。反之,我也见过总是批评别人的人,他们逐步发现自己在小环境里没有人欢迎,没有路可走了。记得我在学校教书的时候,学校安排我和几位老教师上观摩课,要新任教师学习。他们发言,都说从这些课学到了什么。而一位老师则多批评。我觉得他是有思想的,本来喜欢他。可是听他上课则发现他眼高手低,不被学生喜欢。
第三,我们要善于反思,对于习惯的教学行为,去深究一步:我为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合理的?还是不是有别的路可走。我们看到一些年轻老师比较早就开始总结自己的什么什么教学法,以为自己的教学已然成熟了。这种过于功利的老师,注定不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大师。
我们以为教学是漫漫长途,我们需要不断追求更高更强更好,也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教学中很多问题,是需要有敏锐的眼光才能察觉的。例如,我过去上课,有了一点小名气的时候,父亲去听。那时讲课是主要的形式。父亲听过说,你上课有一个小毛病,喜欢偏离讲桌,在讲台上来回走动。他说这样不好,学生的眼光被你带动着走,久了他们会感觉疲劳。我豁然开朗,原来在讲授的课堂里,学习的关注是最重要的品质。教师的讲要占位在视线的中间,而且要居高临下,这个距离感和高度感是奠定教师教学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构建新课堂,我就首先选择了以走下讲台,少讲为突破口。学生的关注从教师身上移开,他们的自主活动才能有实施空间。
你看,教学反思是多么重要呀。
第四,教学改革需要有坚持的态度。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中我们知道该怎么干,但是却没有这么做,或者在全体教师没有形成集体行为,这就是语文学习低效的原因。如阅读低效,主要在读的少;作文低效,在与于写得少。这与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多读所写是背道而驰的,可是道理明白,我们多数教师并没有从教学设计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一些老师带领学生一天一背。这是好事,可是坚持下来,才会产生效果。
(二)“我”是新时代的语文老师
语文本身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革新,诸如语文学科本身的研究在深入,新成果不断涌现,学生学习的环境条件也不断改良,家庭和社会提供的母语学习机会也更多更有优势,阅读也不仅仅局限在古典和书籍,其他媒介的阅读扩展势头强劲。等等。
在这个现实环境下,我们有必要思考,语文老师的职业发展条件形成客观压迫力,注定了我们的职业进步需要有适应性调整。
这个现代化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扭转教的严苛性,而更多专注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表现,也即是说,教学在从教得多走向重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这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是一个教学方法调整的重要机遇期。因为语文这个学科是一个天然的依靠自学而培植能力的学科。语文人,都是走一条自学的道路。如此条件下,教师的教一定要重新定位: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传统问题,在今天会有新的解读。
其二,现代社会发展不断衍生更多的社会化、新文化的信息,所谓载体,语言不可避免也带有时代气息。而过去教学的语文,一般为文选形式,即保持了阅读的经典性而与时代有所隔阂。构建新的语文学习,不能把语文课文的解读,只是投放在过去时,即寻找过去的那个文本意义,更要思考今天的人阅读的价值在哪里。这个旧文新读的方式要强调。而且,我们不能漠视学生感兴趣的时文阅读。排斥学生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等,是并明智的。取材于生活的阅读,是有生命力的。
其三,现代化发展,为语文学习铺设了更多通道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为此语文教学需要有适应性的变革。举一个例子。作文的发表和回馈,过去在师生单一交互的渠道里,学生的作文被教师的关注是不及时的,是有限度的,而在网络空间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多元互动就可以构建起来。所以,打破课堂时空,突破师生交互的局限,而从大语文的环境建设出发,可以改变语文学习的渠道和方式。
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要有思想的潮范儿,即保持思想活力。过去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代沟存在,那时一般设定的形成代沟的年龄在二十年左右。而今天时代对于人的改造变得迅速,若教师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五年左右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就会存在严重差距。我们未必去迁就学生的思想,可是至少要了解他们想什么,这是做好教育的重要基础。
现在一些老师与学生有一些交流渠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诸如:
1.依托QQ群、微信、微博等,与学生架构起来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这是教师与学生密切联系的重要帮手。
2.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定期聊天,或者书信来往制度,较多与学生进行对话,谁能知道学生最多,谁干预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也就越强。
3.课堂不要成为一言堂,善于就一个话题,教师多倾听学生发言,而且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思考,以宽容的心态,保持你与学生有更多的理解。
4.语文活动要扩展到课外,依托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善于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我”是教与研兼顾的新型教师
过去的教师较多关注于我的学和教,所以学习角色与教师角色得到了强化,可是以研究为短板。在新时期教育发展中,我们强调要做专家型的教师。如此,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我们设计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个“场”上定位在校本,也叫校本教研。而且突出了三个环节: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是外在力量的干预,如大家参加一次学习和培训,这就是外在力量的干预。而教师可以主导的研究是教学反思。
我们以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听过一节课,我们要老师自己说一说课的设计与现实教学之间有怎样的不同,目的是让老师寻找自己的教学不足。这是研究的重要部分。可是一些老师把上课理解为一种示范,是对于老师的表彰,所以老师在反思里很少有自我的照镜子。这是教师无法真正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一个原因。
在校本教研中,先于别人给自己的教学找毛病,思考改进的方法这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针对校本教研中的好好主义,一些学校提出硬性的指标,每人的发言要提出优点的时候,必须指出三五条不足。不说不足的发言,是无效发言,不受欢迎。这对于构建有学术性的校本研究氛围是很好的措施。而人家提不提意见,与你上课老师的态度是直接相关的。我们的课后反思一定要把暴露缺点放在第一位。当然,评课对于现象的剖析为重点,最好的交流方式是对事不对人。
教师还要在问题发现之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了。这个研究的姿态保留越久,一个人距离成功可以最近。我认识的一个特级教师叫张万祥,他对于自己的弟子有一个要求,每年出一本书。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每天发生的教育事件要记录下来,而且要思考。这样的行为坚持下来,形成文章,最后出版专著。我们并不看重那个结果,一本书,我们要认识到一个教师常年能够观察教学中的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个姿态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多么重要呀!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熟悉的几个人,我们做一个追踪,你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变化?
第一个案例,程红兵。
名师贵在坚持读书和思考
张贵勇
教学不能被简化为技术。
记者:很多名家都提倡教师阅读哲学和教育哲学之类的书,这类书对普通青年教师到底有多大作用?如何才能让这类书籍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
程红兵:教育哲学还是应该读一些的,原因在于,教育哲学能帮助教师思考教育的本源性问题,帮助教师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思考教育。
当下的课程改革有一种技术化倾向,教育教学多沉浸在技术层面上,教师更多地热衷于讨论教学的技术问题,如同课异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等。这些东西固然是重要的,但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只关注这些而不考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导致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浅表化,简单化,深入不下去。课程在文化层面上没有多少变化,依然是比较保守、封闭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缺钙”。
美国学者阿莱克斯·斯坦迪什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们是不应该教学的。这些对于一个师范生理解他的角色、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成为一个合格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诗人纪伯伦有句诗说得好: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以为教师也好,校长也罢,应该思考最重要的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旨归、哲学意义以及终极目标,这些最终将决定教师教学行为,决定我们的教育话语、教育细节。
语文教育需要潜心探索。
记者:语文教育需要批判和建设,但当下对语文教育批判的多,建设的少。您觉得如何构建真正适合的语文教育?
程红兵:批判是需要的,但语文教育事业更需要学理性的批判,需要基于建设好语文教育这一目的指向的学理性批判。坦率地说,这样的批判还是不够的。
语文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我以为在于常态环境下的语文教育科学实验。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些年来语文教育事业所缺乏的。实话实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浮躁,教育的外围——社会到处是急功近利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很多教育界人士,一边在号召课改,一边马上树立典型;一边启动课改项目,一边开始介绍经验,展示课改成果。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本身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是复杂的,那种希望快刀斩乱麻的心态、那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必然是昙花一现。
教育是慢的艺术,现在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更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育教学实验,特别是常态下的语文教育科学实验,多务实,少务虚,做一些大样本的科学调查,做一些大规模的跟踪分析,力求科学严谨,切合实际,不要把力气都用在名目翻新上,不要期望建立一个改变一切的教育模式。唯有如此,语文教育事业的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解决,语文教育事业才能进步。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语文专业研究人员、语文教师开始这样做了。我相信并期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所在。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坚持。
记者:你觉得从普通教师迈向名师最难的一道坎是什么?在阅读上,你觉得普通教师如何完成向名师的蜕变?
程红兵:我知道回答这个问题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别人就认为你以名师自居,于是招来各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既然问起,我也不便推辞,推辞也会让人觉得你矫情。
说句实在话,普通教师和所谓的名师原本没有多少差别。没有智商的差别,所谓的名师并没有几个是高智商的,或者说得极端一点,所谓名师大都是智商平平的,没有超乎常人之处;没有学历的差别,一般名师的学历并不是特别高,学历高的也未必成为名师,更有许多名师是学历不达标的,比如钱梦龙、魏书生都不是大学毕业,更不是硕士博士,但不妨碍他们成为人们公认的名师;没有资历上的差别,不是年资高的教师就是名师,不是年资低的教师就成不了名师。
我以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发表一两篇文章也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思考。这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所在。于漪老师常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这两句话充分表明名师成为名师的关键所在。
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
第二个案例,李镇西。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教育哲学博士、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论坛的斑竹。他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他告诉我们:“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不是溺爱,要关爱。再拿一个令班主任和老师都头痛的后进生问题来说,他告诉我们:“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他们当课题。”与其去争那几个有限的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不如去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做研究型的教学,就是在做实际的课题。
1958年生,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2006年8月起担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李镇西是一个不断在变化里发展自己的人。你读他的履历就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在对人物的追踪里,可以发现李镇西从一个上好课老师,逐步成为校长,了解教育管理,进而思考教育问题,出版教育类著作《爱心教育》,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他的变化充分证明一个语文教师他或许不仅仅可以做一个上课好的专家,更需要成为教育家。
第三个案例,李卫东。
李卫东,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首都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出版教学专著《李卫东讲语文》,发表各类教学文章一百余篇。
他从一个语文教师,从山东的平台跃升到北京。最初在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教书,后来成为一名教研员。在北京基教研中心设立了李卫东名师工作室。
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转化身份,成为研究人员的过程。一个教师的职业发展,无论最终他是不是坚守在教师岗位,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把研究作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语文学科教学领域名师荟萃,我们还可以例举出若干。仅从上面三位,不同侧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职业发展的历程:程红兵做老师然后做校长,又辞去校长做研究员;李镇西,做教师,然后做校长,而一定拿出时间写作,做教育专家;李卫东做名师进而成为有影响的教研员。
与人为镜,照照自己。我们会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还靠一课成名大约不能了。我们需要上好一节课,更需要上好每一节课,更需要思考上出有实效的课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着力于优质课堂的模式构建,改造语文教学的整体环境。这应该是语文教师走向高远处的思考。
语文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语文”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数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数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英语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英语”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物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物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化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化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生物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生物”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政治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政治”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历史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历史”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地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地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语文备课大师】 尔雅教育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热线:18957460509 浙ICP备05067795号-5/浙ICP备0506779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