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教研 名师 文言 ★ 阅读理解
  • 首页
  • 新闻
  • 名师
  • 说课
  • 实录
  • 计划
  • 总结
  • 案例
  • 阅读
  • 文言
  • 作文
  • 中考
  • 高考
  • 教参
  • 美文
  • 宝典
☆今日美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备课大师 > 语文教学园地 > 语文案例 > 正文


宝贵的历史借鉴——《伶官传序》教学对话


  生:从写法上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属于一事一议的小论文。一事,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史实;一议,是作者依据史实而阐明的道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这种写法的文章非常多,为什么《伶官传序》那么有名,影响那么大呢?
  
  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好吗?欧阳修认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这个观点与人们通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人们通常认为,盛衰之理在于什么?
  
  生:在于天命。文章开篇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盛衰之理在于天命的看法非常普遍,欧阳修也认可这种说法;二是较之天命,欧阳修更看重人事。
  
  师:对呀,欧阳修提出观点,用的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这个句式强化了人事而淡化了天命。在论证过程中,欧阳修只在人事上做文章,而把天命完全撇开了。在“天命”观极为盛行的古代中国,欧阳修把盛衰之理归于人事,这种新颖而独特的见解,对思想界是个巨大的冲击,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这不就是《伶官传序》有名的重要原因吗?因此,把握欧阳修针对“天命”观而提出的“人事”观,并分析其论证方法,是我们学习《伶官传序》的重点。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具体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证,目的是证明忧劳兴国,盛于人事;反面论证,目的是证明逸豫亡身,衰于人事。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有力地支撑起“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
  
  师:概括得很好。套用一句熟语,就是“成也人事,败也人事”。后唐庄宗从先王手中接受三支箭后,时刻不忘敌国外患,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每次用兵都负矢在身,勇往直前,终于实现了先王的遗志,“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但是,大功告成后,庄宗胸中的忧患意识荡然无存,他宠幸乱政败国的伶人,玩物丧志,以致仓皇东出,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当年叱咤风云、除燕灭梁、无人与之争锋的一代枭雄,最后落得“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可悲结局。庄宗前后鲜明的对比,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盛衰成败都在于人事的道理。但是,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正反对比的论证中,作者对“人事”的论述,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有一点细微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
  
  生:注意到了。作者前面说的是“人事”,后面说的是“人”。他说:“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师:对,就是这个变化。“人事”变“人”,一字之变,这个细微的变化有何深意呢?
  
  生:……
  
  师: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难点。“人事”,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得失。既然是政治上的得失,与一般人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作者把“人事”变为“人”,范围就很宽泛了,主题就具有了普遍性。也就是说,文章所阐明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道理,对任何人都是“自然之理”,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后唐庄宗溺爱伶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也不仅仅是为了借古讽今,告诫当时的北宋统治者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由此看来,《伶官传序》既是对后唐盛衰的精辟总结,又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具有永不磨灭的现实意义。因此,这篇见解惊世骇俗、论证严谨缜密、语言哀婉动人、不足四百字的“小论文”,被誉为“千年绝调”、五代史中的“第一篇文字”,是当之无愧的。
  
  


最新大师资料

语文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语文”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数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数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英语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英语”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物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物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化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化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生物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生物”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政治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政治”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历史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历史”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地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地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 上一篇文章: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例反思

  • 下一篇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课例赏鉴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语文图库 | 教学园地 | 美文大师 | 作文大师 | 文言译站 | 视频中心 | 主题阅读 | 名校合作 | 数学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5/浙ICP备0506779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