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美文 文摘 小小说 ★ 学生读本
  • 首页
  • 情感
  • 智慧
  • 生活
  • 文化
  • 社会
  • 人生
  • 历史
  • 励志
  • 校园
  • 职场
  • 异域
  • 文库
  • 小说
  • 读本
  • 宝典
☆今日美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备课大师 > 文摘大师 > 人生 > 正文

焦裕禄:一棵挺立的大树

  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世纪、新时代;不论是兰考、开封、河南,还是全国各地,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编者  

  ■刘先琴

  2019年3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团代表座谈,高建军代表记忆犹新:总书记问到,兰考的焦桐、泡桐制作的乐器怎么样?我回答说,我们制作的琵琶、古筝目前已经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

  高建军是兰考县所在地开封市的市长,总书记关心的焦桐,就是50多年前为了防风治沙,焦裕禄带领兰考人种下的泡桐树。2014年,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一年之内,两次亲赴兰考指导工作。面对总书记嘱托和全国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2017年3月27日,河南正式宣布兰考率先脱贫。

  兰考县的干部都知道老书记就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老书记走了,老书记半个世纪前的遗愿已经成为现实,然而,焦裕禄精神却成为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财富。兰考这座豫东小城,一直汇聚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造林会议“跑题”成焦裕禄事迹讨论会

  焦裕禄的事迹最初是从一次全省性会议上发言开始的。

  1964年5月下旬,焦裕禄刚刚去世不久,河南省召开了一个全省性的沙区造林工作会议。兰考县的县长在会上发言,但县长在发言过程中却跑题了,“沙区造林”越讲越少,而带领人们进行“沙区造林”的焦裕禄事迹越讲越多,他把“沙区造林”经验交流会讲成了焦裕禄事迹报告会。

  人们深受焦裕禄事迹感动,没有一个人提醒这位发言跑题的县长。一个小时过去了,主持会议的副省长王维祥并没有让他停下来,反而让他继续讲,不受时间限制。

  县长一口气讲了两个半小时,全场400多人都听得泣不成声。王维祥副省长立即宣布转换会议主题,下午全体讨论焦裕禄事迹。

  会议结束后,河南省委做出向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学习的决定。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的报道,这是有关焦裕禄事迹最早的一篇报道。时隔一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带着记者冯健到河南了解灾情。最初他们没有准备宣传焦裕禄,后来听了分社对焦裕禄事迹的汇报深受感动,认为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有进一步宣传报道的必要,决定以长篇通讯的形式再一次报道焦裕禄的事迹。1966年2月7日,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刊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转播录制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稿子还没念到一半,播音员齐越已经泣不成声。闻讯赶来的几十位播音员、电台干部肃立在录音室的窗外,静静地看、默默地听、悄悄地擦眼泪……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干部,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魅力?

    “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劳动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兰考内涝、盐碱、风沙“三害”肆虐的悲惨景象。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带着“改变兰考面貌”的誓言,焦裕禄的名字永远和兰考连在了一起。

  半个多世纪后,人们追忆“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到哪去了”?

  答案是:风沙中,暴雨间,寒风里,骄阳下,最困难的乡亲身边……一年零三个月,焦裕禄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编号、绘图,行程5000余里。

  “别人下大雨都是往屋里跑,焦书记是一下大雨就带着干部往外跑,沿着水流,一直查到水归槽。哪里的河渠淤塞了,哪里的路基阻水了,哪里要有涵,哪里要修闸,都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洪泄洪图。”82岁的兰考县水利局退休工程师申显奎回忆起当年焦裕禄治水的情景,感慨万千。

  在工作之余,焦裕禄的时间,大都跟群众泡在一起。在兰考的日子里,焦裕禄与群众结下深厚的血肉之情,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他为“老焦”。

  那是一个冬日,焦裕禄顶着铺天盖地的风雪,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为双目失明的大娘和生病的大爷送上面粉和钱。老人问:“你是谁?”焦裕禄答:“我是您的儿子。”

  千难万难干了就不难。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他形象地把翻淤压沙叫做“贴膏药”,把种泡桐叫“扎针”。

  1964年春天,焦裕禄病情恶化,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强调工作忙离不开不去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继续坚持下乡工作。当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思考如何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也就在那年,正当兰考的封沙、治水、改地斗争节节胜利的时候,焦裕禄永远地离开了。

  从焦裕禄被兰考县委“强制”入院到离世,只有53天时间。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

    “每年我都要让焦书记尝尝盐碱地长出的馍馍”

  “俺总想老焦没走远,还在我们身边。我们日子好了,他自己一天好日子没过,为老百姓除三害累死。临走还说,活着我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如今沙丘长出了好庄稼,得让焦书记尝尝!”兰考县闫楼乡75岁的赵玉华每逢清明和焦裕禄祭日都会蒸几个馍馍,送到焦陵。

  得民心者行远,一个多世纪以来,焦裕禄这个名字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

  1966年9月15日,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登上天安门,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第二天,焦守云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的合影,刊登在《人民日报》,她当时才13岁。

  开国领袖毛泽东为焦裕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兰考视察,《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是党的十八大后,他的第一本专题著作集。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专程来过兰考,致敬忠魂。在与干部群众座谈时,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之前的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为焦裕禄事迹所感动,写下了真情无限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来到兰考,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如今,挥洒于诗词里的殷切之情,已经化为华夏大地发展变化的宏图实景。

  又是一个春天,焦裕禄干部学院旁,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那棵焦桐已长成参天大树。全国各地来这里培训的学员在这里,以焦裕禄为镜,学做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精神,必将长存天地之间,永放光芒。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语文图库 | 教学园地 | 美文大师 | 作文大师 | 文言译站 | 视频中心 | 主题阅读 | 名校合作 | 数学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